1)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_我在现代留过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文已经提到过,有文官曾上书,禁止蕃官出任汉官,以及到内地任职,只允许蕃官任蕃职。

  在历史上这些人成功了,整个元祐时代,熙河的少数民族领袖备受打压。

  而哪怕在熙宁-元丰时代,以及后来的绍圣-元符时代。

  朝廷对他们,也是警惕、提防,胜过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什么政策扶持、鼓励了。

  熙河路文武官员们,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监视、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

  特别是包顺家族,可以动员数万人,还有骑兵一万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

  这是在政治上低头——别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们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经济长期停滞,无法发展。

  所以熙河地区,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无法自给自足。

  李宪时代,熙河每年拨款,多则七八百万(战时),少的也是四五百万贯。

  这也是元祐时代,旧党司马光等人想要弃兰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书中,随着向宗回、高公纪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这些限制,统统去掉。

  不分汉胡,鼓励垦地,只要开垦,就承认是你的地!

  同时,向宗回、高公纪还在拿着汴京的物价,合法合规的买熙河的产出。

  而熙河的棉庄,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让人发指。

  书里面,连王大斧这样刚刚转官的小使臣阶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禄,在元丰八年的下半年开垦出五百亩,并雇佣十几个工人。

  所以,亲爱的读者,换你是熙河的某个豪强,你会不动心吗?

  是,元祐元年春天,熙河路的棉花播种面积,只在5万亩到六万亩之间,哪怕后来紧急加种、补种了一部分土地,种植面积也不会超过十万亩。

  但在整个元祐元年,熙河各州的汉、蕃豪族都在疯狂开垦土地,并利用时代的红利,大量雇工。

  他们不仅仅将熙河路的大量劳动力变成了棉庄的雇工。

  还把手伸向了吐蕃、横山羌部、党项。

  还呼朋唤友,连拐带骗,甚至直接下场劫掠人口。

  而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没有种棉花,种的是大豆、苜蓿、青稞、小麦、燕麦、粟米。

  熙河的土地贫瘠,产量远不如内郡。

  但,还是那句话,汇率差导致了巨大的套利空间。

  在主角故意放纵和纵容下,熙河本路,现在每开垦一块荒地,无论种什么,在经济上都是盈利的。

  元丰七年,北宋开封物价如下:粳米每斗100文,绿豆每斗78文,小麦(未磨)每斗54文。

  而熙河本地,以每亩产出两石粟、麦、青稞或者一石半豆类来算。

  其产出是这样的——每亩粟、麦产值1000-1500文,豆类产

  请收藏:https://m.sueal.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