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4章 祠庙犹遗乡野贤_宣和轶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辙在年终时再次给赵佶上表,题目很简单:乞重议元佑党人及祠禄官事。赵佶看到这个题目感觉一阵头晕,苏辙这劄子,算是点燃了炸药包。

  以苏辙的劄子为导火索,台谏、翰苑甚至地方监司的官吏,纷纷上疏,讨论此事,每日的常朝可就热闹了,新党旧党这帮人,天天吵的跟乌眼鸡一样,互相瞪着眼睛。

  其实苏辙的劄子说得是两件事情,一是为元佑时期的诸位宰相平反,二是启用祠禄官中有才能的人。元佑宰相其实也很好解释,苏辙也是当年这些人之一,当时高太后垂帘,起用司马光、吕公着、苏辙等旧党中坚任宰相,贬斥新党,然而随着高太后去世,哲宗皇帝亲政,就重新启用新党,章惇、曾布都是此时登上相位的。

  说实话,赵佶对他们狗咬狗的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旧党上位,就玩命的搞新党,新党上位,自然对旧党还以颜色,说个不好听的,两边为了打击异己都是不择手段,那里有什么底线,只能说旧党稍微温和一点,新党要是遇到章惇、吕惠卿这样的人,那就呵呵了。

  赵佶更关心的是这些祠禄官,这是大宋特有的一种制度,大概在真宗朝时祠禄官便已出现,但直到神宗朝以前,都还比较少见。这时期的祠禄官,通常都是用来安置(或者说优待)年老或不任事的勋贵、戚里、元老、重臣的。但是到了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后,事情开始起变化了,祠禄官又多了一大用途,那就是用来安置同主政者持不同政见的官员。这一方面,当然是一种贬黜手段;但另一方面,待遇又比较优厚。

  王安石还算比较温和,对于自己的政敌,只是将他们排挤到宫观中担任祠禄官,但是随着党争的日益加剧,仅仅将他们排挤到宫观中已经显然满足需要了,一般对于政敌,夺官、编管甚至流放、发配都是常事,祠禄官反而是最温和的手段,一般是留给自己派系里的不同政见者的。

  苏轼苏辙兄弟、吕惠卿、曾布都是担任过祠禄官的,能担任祠禄官的,一般地位比较尊崇,因为一开始是为了佚老优贤,为高官专享的福利政策。第一位祠禄官是真宗朝的宰相王旦,自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以王旦为之,后旦以病致仕,乃命以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给宰相半俸,祠禄自此始也。初设时员数甚少,后以优礼大臣之老而罢职者,日渐增多。玉清昭应宫使,月俸钱百千;景灵宫宫使,月俸钱七十千;祥源观宫使,月俸钱五十千。

  能做到祠禄官的,一般都是两制以上的大员,并且在皇帝心目中有点地位的,否则早就给你贬谪安置到广南西路去了。这帮人被安置在祠禄官上,还都是有些能力的。苏辙上疏要求清理祠禄官,其实赵佶也正有此意,但是赦

  请收藏:https://m.sueal.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