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80章 官缺_大清弊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贞武凝神想了半晌,终是记起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曾经说过的‘开办捐例不仅为了筹饷,还在于搜集异途人才,以补科目所不及。,这句话,这是他每日早起读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时偶然看到的。

  当时,他以为这不过是康熙为粉饰开捐例筹集军饷而找的一个光面堂皇的理由,并未深思,很不以为然的就跳了过去,如今看来,康熙说这句话,并非是为了粉饰,而确实是抱着这个目的。

  何谓搜集异途人才,以补科目所不及?异途二字何解?略微思忖,贞武便望向张鹏翮,道:“凡事有利必有弊,捐纳亦然,张鹏翮,你对此提议是何看法?”

  一听贞武开口就定下了捐纳有利有弊,张鹏翮不由微微沉吟了下,贞武见四人仍是跪着,便道:“都平身,赐座。”

  四人谢恩落座之后,张鹏翮便从容开口道:“回皇上,世祖章皇帝规定士子可以纳粟入监学习,此乃首开捐纳,太上皇随后又数次开捐例,并且明确指出,开捐例之目的在于搜集异途人才,以补科目所不及。

  所谓异途人才,即未入仕途之富余过剩之士子,所谓“补科目所不及”,即于科举之外,另辟入仕之途径。此举实乃稳定人心,巩固国本之举。

  国初平三藩,收台湾之后,天下归心,四海升平,人口随之猛增,缙绅士子数目亦随之急剧扩展,然各地之府学、州学、县学却数十年无所增加,不能入学便断绝了科考入仕之途,大量缙绅子弟因此而游手好闲,椎鲁游荡,兴灭词讼,武断乡曲,抗官扰民,为害乡里,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入学之士子亦因科举录取名额有限,三年一科,每科录取名额不过三百余人,对于数以万计的士子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旗人尚能通过笔帖式入仕,民人却唯有科举一途。

  如此,则致使众多文人士子屡蹶科场,殚其毕生精力,终不得一第。年复一年,落第士子数量已是极为惊人,不少士子久试不第,难免心怀愤懑。

  朝廷之所以开捐纳,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缓解这两种局面,太上皇曾先后谕令各省:各省之童生,每人捐银百两,准予入泮,一科一岁。随后又令廪生、增生、附生一体准其捐纳作贡。旨在让更多的缙绅子弟有入仕的机会。”

  听到这里,贞武已是明白过来,康熙之所以开捐纳官是为了拉拢广大的缙绅阶层,以巩固统治基础,再则,弃捐纳官也是对汉人士子缙绅的一种补偿,根子便在‘官缺制’上面。

  所谓‘官缺制”是为了保证满族官员的优先权,将官缺分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根据固定的官缺任用各族官吏。

  如宗人府、理藩院及管理钱粮、火药、仓库和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参赞

  请收藏:https://m.sueal.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