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二七章 一个小村的崛起_大明次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朗七天之后离开了应天,回到了登州,不是朱朗不想待在应天,而是登州这边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朱朗要在登州造出两个深水港,还有造出两个造船厂,跟着还要补充兵源。

  这些事情都是关键的事情,所以一点都不能马虎。

  当然了,登州自从有了朱朗之后,所有移民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朱朗了让这些移民尽快定居下来,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解脱,给他们分发了很多耕地用的农具,种子和耕牛等,还减免三年赋税,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并且朱朗还建议朱元璋,在河南等地设立司农司,专门负责移民屯田,不管是流民还是农民,只要开荒种地,这片土地就归其所有,这一系列政策,让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在这些举措的帮助下,登州也开始渐渐的繁华了起来。

  桑鱼村...这里是登州的一个小山村,本来桑鱼村的村民都是很苦的,有多苦?

  呵呵...在制作精良的宫廷剧中,演员身着华丽奢靡的丝绸罗缎,走起路来翩翩生风,让人目不暇接。现实生活中,一些汉服爱好者甚至将汉唐宋明等制式汉服作为常服,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在物质和精神消费飞速增长的当下,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但在现在的大明,即使朱元璋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能穿得起这类衣服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养蚕吐丝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艺活,但因为全程是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所以绸缎丝绢只是上层人士的专有品,普通家庭是用不起这类贵重物件的。

  考虑到棉花和麻布都是广泛种植的作物,成本较低,所以多数古代人的衣着通常讲究“冬穿棉,夏穿麻“。

  然而,麻布的透气性很差,在炎热的三伏天穿着麻制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容易汗流浃背。男性还好一点,不受封建保守思想约束,可以选择打赤膊或者挽起衣服。

  但对于女性而言,身体是不能随意裸露的,即使是在夏天还是要用长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就算是名门望族的夫人小姐,夏季穿纱也至少要穿3层以上,并搭配裹胸和内衣,否则很容易走光。

  可是更多的还是没有衣服穿,桑鱼村的大多数百姓,以前一家仅仅只有一条裤子,甚至是没有裤子,再说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历史已久,并领先世界养殖家禽家畜,给人印象就是非常会吃。

  当然,这种精致的饮食方式也仅限于大户人家,一般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

  古代粮食稀缺,农作物产量本身就极其低下,加上年末要给政府上交赋税,被地主征收地租,农民一年到头能收获到手的粮食基本上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水灾旱灾战争,就更是所剩无几了。

  即

  请收藏:https://m.sueal.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