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4000+_带着超市回五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时,勤劳的人家忙里偷闲,每年饲养一二头猪卖钱贴补家用,除此,工分几乎是每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为的就是工分。

  他们对自己每天上工的工分值特别看重,因为工分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天的收入。

  一些家庭妇女常因忙于家庭琐事而延误了上工时间,趁着队长不注意,悄悄混入上工社员的队伍是她们惯用的伎俩。

  然而,往往难逃生产队长那看似模糊实则犀利的眼睛。

  她们遭受的常常是队长的一番奚落和扣半分工的惩罚。

  老实厚道的妇女往往是忍气吞声地在心里犯嘀咕,要是遇上蛮不讲理的婆娘则和生产队长理论上半天,尽管无济于事。

  都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因公社时分配各种粮食、财物都要用工分这个大分母去分,所以社员把工分看成是命.根子也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

  社员的工分得来确实是不一样的,有的社员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挣来的,但也有很多特殊社员,他们是不劳而获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锅饭时期,那些好吃懒做的人也能活下去的原因。

  当然,也是间接导致后期改革的缘由所在。

  这些不干活的社员,有时比干活的社员挣的工分还要高,你说这公平吗?

  但也有人说,公社公,没剥削,呵呵,那绝对是完全骗人的。

  公社时,公社有多种副业、机械修理、小工业、打井队、实验田、挖水渠、开荒地等等。

  在公社各行各业干活的社员,大都是从各个大小队抽调上来的能工巧匠。

  这些人给公社出力挣钱,他们的工分都要记在他们所在的小队上。

  各大队的干部班子及民兵,小队会计、保管、红五员、军烈属、工属(在外有正式工作的干部、工人的家属)、五保等。

  他们一般都不参加劳动,年末小队统计工公分东西时,小队会计把社员实际干活挣的工分加在一块,按劳力人数去除求出平均分,然后按平均工分偏高的分数再补给上述人员,当时叫做“补助工分”。

  个别小队吃补助工分的人比实际干活的社员人数还要多。

  年末分粮食、食物时,把社员干活挣的工分加上补助工分之和,去分配小队全年实际劳动成果,这个分母越大,分的东西越少。

  公社成立的前几年,一个劳动日为一个整工(10分),折合人民币8分钱(一点都不夸张,绝对属实)。

  后来好点时,干一天工能折合人民币2—6角。

  个别很好的生产队,一个工能折合人民币1元钱左右。

  说的再明白点,就是全国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效益好,工分就能是满工分,而且折合出来的RMB就高。

  像马家村这样的穷乡僻壤,工分就没有那么多,含金量自然也不

  请收藏:https://m.sueal.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