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新一届的金雕奖(二合一)_影帝重回十八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朗诵完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鼓掌,包括留比莫夫。

  这时候,留比莫夫才睁开眼,带着回味的意犹未尽道:

  “虽然我听不懂,但那种诗歌和语言的优美,有时候不需要懂具体意思,就像歌曲,只听旋律就能激起某方面的共鸣,而且你朗诵的很好,能感受到那种美好的向往。”

  在这之后,他才问宁远这首诗的内容,宁远说过后,留比莫夫感叹道:

  “实在难以想象,写出这么优美诗篇的人,会在写出后几个月卧轨,太可惜了……”

  宁远点了点头,这首诗是海子在八十年代最后一年的一月份写出来的,而在两个月后,他刚过完二十五岁生日的第三天,在山海关的一条铁轨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个经历,在刚刚宁远跟留比莫夫讲海子生平的时候跟他说过。

  “再跟我讲讲海子,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事情吧。”留比莫夫说道。

  两人来到台下,坐在那里,宁远想了想道:

  “七十年代末,我们华夏有一个叫做顾城的诗人,写出了一首很短,但非常经典的诗,叫做‘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让宁远没想到的是,留比莫夫却立刻道:“这首诗我看过,因为很独特,所以我有印象。”

  宁远点了点头:“黑夜和光明都是代指,是说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特殊时期,华夏人开始了崭新的寻找光明的路,不过对于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是茫然的,惶惑的。”

  留比莫夫深有同感:“我也是那个时期,甚至时间还要长,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我想排的戏不让排,只让我排那些经典的戏,只要稍微有新颖的,都得不断审查,改了又改,愤怒也无济于事,只剩下茫然。”

  “是啊,所以像海子,他们在那个时期走过来的大学生,经历了从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八十年代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海子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

  在留比莫夫安静的倾听中,宁远说道:

  “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海子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再加上那个时期,他的女友离他而去,先去南方的深市,后来出国,他们在一起是因为诗和精神的爱恋,而现在,也倒在物质下面,所以更让他绝望。”

  “这首诗,基本是海子最痛苦的时期,写下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我们读起来很美好,但却是他求之不得的奢望,他觉得走投无路了,所以……”

  留比莫夫沉默了一会儿后,忽然说道:“所以,这就是东方的乌托邦?”

  宁远一开始还没太反应过来,不过随后他就意识到了,道:“准确说应该是海子的乌托

  请收藏:https://m.sueal.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